每个赛车轮胎,从开工到成品,要经过多道复杂的工艺。有人说,F1是科技的比拼,从轮胎的制造上就可见一斑。
F1赛车轮胎主要由三种物料组成:橡胶、钢铁和编织物。但是,如果算上配方包含的材料,恐怕就要超过150种。设计轮胎的工程师如同厨师,除了要选择适当的材料外,还需要掌握火候和调味。火候即轮胎在制造时需经300℃的高热处理,调味是指利用不同的成分比例和添加剂改变橡胶的特性,以应付实际需要。例如在比赛期间,干胎的温度可上升至80℃~110℃,故设计时必须考虑它在温度变化时仍需维持的正常弹性和摩擦系数。只有“精心烹调”出的合格轮胎,才能被车队选中使用。
轮胎橡胶是选“硬”还是选“软”在每条赛道都会发生变化,根据赛道特性,轮胎制造商会做配方的调整。比赛时,轮胎制造商会向车队提供两套不同配方的轮胎,车队可以自行选择偏硬还是偏软的轮胎,选定后不能更改。轮胎的柔软度会根据选用的化合物配方不同而发生变化,最主要的三种成分包括碳、硫磺和油。通俗地说,轮胎中多用一些油,轮胎就会偏软。中性胎(半雨胎)和全雨胎的花纹格式有所不同,这些轮胎表面的花纹格式有利于排除湿滑赛道上的积水。对于车手而言,没有什么情况比赛车“滑水游戏”更糟的了,这使赛车几乎处于完全的漂浮状态。显然这时赛车已经丧失了大部分的抓地力,现代F1轮胎的花纹格式设计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排出最多的水,从而确保轮胎表面同赛道的最大接触面积。整个周末的比赛,每个车队会为每部赛车准备干、雨轮胎各两种,每种干胎10套,雨胎7套。按照每套4个来算的话,每部赛车就要准备136个轮胎。一般来说,干胎在极速比赛情况下只能行驶80~200Km。为了确保轮胎处于最佳状态,车队会在它们性能下降之前更换,也就是说,它们在和地面“亲密接触”不足半个小时的时候,也就“寿终正寝”了。
那么,完成比赛任务后的轮胎去向何处呢?就此舍弃未免奢侈了点。其实,就算完成了比赛,这些轮胎还不能就此“卸任”。经过专业人士审核之后,它们会再次回到生产商手中,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,为工程师提供信息,让他们在进行下一次设计时有所改进,设计出品质更为优良的轮胎。除了作为“标本”使用,这些用过的轮胎还会视其情况进行循环再造,变成其他产品的原材料,或供火力发电之用。
在过去,国际汽联还没有规定每一站车手可以使用轮胎数的上限之前,F1的PIT区往往堆积着像山一样的轮胎。
现在,国际汽联已经规定,每一站比赛中车手只可以使用40条干胎和28条雨胎。F1赛车轮胎的工作温度通常高达100℃。只要温度稍低一点,轮胎就变得容易打滑。所以,在上胎之前,工作人员会先把轮胎放到一个叫做“轮胎保温袋”的特殊毯子里,尽量使轮胎保持工作温度。
赛车官方的合法轮胎供货商提供各种不同轮胎组合,比赛之前车手必须从中选择轮胎。较硬的组合较耐用,但抓地力较小。因此,使用这种轮胎组合的赛车绕圈速度会稍微慢一些,但是可以用较少的进站维修次数作为弥补。较软的组合较易磨损,但抓地力较大,可使赛车产生较快的绕圈速度,但是这种轮胎很少能撑过100Km。另外,四槽轮胎在干地上可发挥最大性能,而湿地轮胎的触地面会有花纹,方便排出车道表面的雨水,中间型轮胎则适用于潮湿天气。
弯道打滑容易引起轮胎过热或者起泡,加快磨损的速度,车手必须小心保护轮胎,以便撑到下一次进维修站,或撑到比赛终点。